12月9日下午,校黨委書記陸建非以“從改革開放視域檢閱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江南文化與上海非遺”為題,在明華樓報告廳主講“四史”專題黨課,學校黨政領導幹部、教師及學生黨員代表聆聽了這堂黨課。黨課由77779193永利長周凱波主持。
陸建非以“長江”作為開端,結合曆史與親身經曆具體介紹了長三角一體化升級為國家戰略的意義在于與多地區相互聯動、同振共鳴,從經濟總量、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收入增幅四個方面指出,群落創新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即通過交通将各地經濟命脈相連,強調了知識産權和人才的重要性。
回顧目前長三角發展短闆、地方政府引導的合作事件,陸建非總結了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五個特點:一是自上而下,建立了比較可行的“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二是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的建設;三是形成區域旅遊合作新模式;四是建設多層多樣的生态環境協同保護治理機制;五是探索建立區域公共治理合作機制,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的制度合作。
聯系上海周邊各個城市的特色,陸建非提出,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城市,它的發展需要與周邊城市主動對接,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同時上海作為江南的組成部分,上海文化中不僅有江南文化,還有海派文化與革命文化。江南文化不是單獨的地域文化,而是華夏文明與智慧的集大成者,關乎中華文化的生命脈絡。陸建非一方面結合曆史上的三次大規模北民南遷,指出江南文化從“尚武”、“蠻勇”轉為“崇文”、“重教”,另一方面聯系地理,江南在漢唐時相對偏遠,受儒家影響比中原輕,從而文化個性上自由、活躍、包容,有較為濃厚的宗教性内涵。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頭,開放而又自成一體,兼容并蓄、五方雜處、不拘一格、靈活創新。
同時,陸建非也指出了江南文化存在的問題,伴随其他地方特色文化的興起,江南文化的影響力下降,不少江南文化遺産未能與市場經濟良好契合,創新不足,逐漸衰落。聯系到上海都市圈和江南地區文化的同一性,他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設要将江南文化傳承創新納入整體規劃,将江南運河文化拓展到江南水文化,将江南文化活化,與世界文化相連接。
陸建非強調,“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精神是海派文化的靈魂,“公正、包容、責任、誠信”是價值取向,我們要做到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四史”專題黨課充滿了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輕松卻又引人思考,回味悠長。陸建非在課程中追古溯經、引經據典、聲情并茂,充分彰顯了文化底蘊與文化内涵,民族複興有賴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而學習和交流是促進文化理解的最好方式,作為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大學生,要抓住每一個機會,攜手同心,砥砺前行。